2025电动汽车_2025电动汽车明年会降价吗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2025电动汽车”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1.2025年新能源比重目标从25%调至20% 燃油车又赢了?
2.新能源汽车下个五年何去何从
3.大众汽车提高新能源车销量预期:2025年销售150万辆电动车
4.对话陈清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有可能提前实现
5.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到2025年预计达77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为何是趋势?
6.2025年北京新能源汽车累计达200万
2025年新能源比重目标从25%调至20% 燃油车又赢了?
11月2日,国务院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规划对未来几年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进行了最后定调: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工信部表示,这是综合考虑产品的供给能力、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及市场需求空间等因素,同时在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进行深入测算后得到的结果。
新能源比重回20%
产业规划对未来新能源汽车规模的展望是最受关注的指标之一。10月上旬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曾宣布,已通过新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不过那次并未公布产业规模的相关指标。直到11月2日规划全文公布,“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0%”才浮出水面。
这也是终版规划最显而易见的一处变动。根据去年年底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征求意见稿,这一比例是25%。不过,彼时的讨论并不在于25%,而是在于比例本身。
对此,相关人士表示,结合此前规划发布的过程,以及上一轮产业规划实施的成果来看,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目标重回20%并不意外。
2025年的销量占比从25%重回20%,最新产业规划同样设置了相对稳妥的目标。这与新规划本身的制定思路也是一致的。此前意见稿发布之时,业内便发现,规划不再像之前的产业发展规划一样,设置具体的销量目标,而只是划定了一条销量比例的“线”,这本身是对前几年盲目追求规模的反思。
据了解,长安汽车,在2017年宣布启动"香格里拉计划",到2020年,新能源车销量将占长安汽车总销量的8.9%;长安集团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在所有销售的汽车中占比30%。现实的情况是,今年1-10月,长安的总销量达到158万辆,所以超过40万辆的新能源,长安是无法取得的。
上汽集团提出了到2020年力争新能源产品销量达到60万辆;一汽集团计划2020年新能源汽车占据全国15%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领跑者;东风集团到2020年的新能源目标是80万辆;广汽集团自主与合资新能源汽车2020年产销量突破20万辆目标;北汽新能源提及2020年新能源年产销要达到50万辆;奇瑞汽车则计划在2020年实现20万辆的新能源目标销量。
然而实际上,上述这些车企动辄数十万辆的新能源,放在2020年的当下,全年销量可能仅有几万辆,突破10万辆的也屈指可数,无疑证明了几乎所有车企的十三五新能源规划目标落空,“弯道超车”梦想也暂未能如愿。从根源来说,整个行业对新能源市场存在严重的误判。
放宽对新能源汽车销量的追求,并不意味着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要求降低。
规划对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愿景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说明。较为显著的有两点,一是特别提出“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二是强调充换电服务的便利性显著提高。
不难发现,这是对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对纯电汽车的电耗标准提出要求,并且是全规划唯一出现的具体数值指标,意在切实提升纯电汽车的技术及节能水平。
燃油车又胜利了吗
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秉刚曾说过,这几年纯电驱动是我们主要的战略取向,我们纯电驱动现在发展全世界最好,在纯电驱动带来的电控技术中,我们取得了非常好的发展,而且对全球电动汽车的发展应该说起到很大的促进和引导的作用。回过头来看,我们国家的纯电驱动为主的战略思想是正确的,在今后15年还是应该坚持不动摇。
而对于燃油车,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表示:燃油车产业并不是单一且独立的产业,它涉及到了石油、化工、汽车,交通运输、国防装备等多项支柱产业。并且还与社会协同、服务、保障、基础体系建设、非化石能源(电力)供应等、民生工程息息相关。
并再三强调重申,现阶段以及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内燃机工业的产业地位决定了内燃机不是能够放进博物馆展览的夕阳产业。也就是说,在所有必需条件满足之前,国家是不会轻易的将燃油车淘汰。
此外,近日,“中国心”2020年度(第15届)十佳发动机评选在天津国家摩托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了实车测试,揭开了十佳发动机产生的神秘面纱。其中有八款自主品牌发动机入选。一汽-红旗1.5T汽油机、领克1.5TD?MHEV系统、东风乘用车DFMC15TDR、
弗迪动力骁云1.5Ti高功率发动机、上汽名爵全新一代1.5T高功率发动机、长安蓝鲸NE1.5T发动机、长城汽车GW4N20?2.0T?GDI发动机、上汽大通2.0T?π?Bi-Turbo双增压柴油发动机等。
从这一方面来看,燃油车的确取得了胜利。但是也有人认为,混动车型将会大行其道。
目前吉利,比亚迪,广汽,一汽等多家自主车企已经陆续大推混动车型,而且不只是48V轻混,而是采用更大容量电池和驱动电机的强混。
此外,丰田正式宣布,将为广汽集团开放汽油电动混合动力系统相关技术。此外,去年11月丰田和比亚迪合资成立纯电动车研发公司,有坊间传闻指出丰田还把混动技术给了比亚迪。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能源汽车下个五年何去何从
日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又一部纲领性文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以下简称《规划》)发布,《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要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从时间上来看,目前距离2025年还有5年时间,而在这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需要从5%左右上升到20%左右,需要向上跃升的跨度较大,如何实现目标成为业内接下来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11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如果按照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5%来测算,未来5年新能源汽车要实现销量占比20%的目标,每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必须达到30%以上,难度是很大的。他认为,要推动实现20%的目标,需要向欧洲国家学习,也需要双向发力,从供给和需求两侧推进。
来源:国新网
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20%难度大?
与此前发布的《规划》征求意见稿内容相比,《规划》对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进行了下调,由征求意见稿中的25%调整为20%。对于为何将目标定在20%,辛国斌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考虑:
首先,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一方面严格二氧化碳的排放法规,反向倒逼企业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另一方面又通过加大投资和补贴力度正向来拉动产业发展。至于为何采用这样“前拉后推”的扶持模式,辛国斌认为,“说明这项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在他看来,新能源汽车产业想要蓬勃发展,一方面要鼓励企业有自主调整结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政策上还是要推动汽车往这方面去努力。
其次,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加速发展的阶段,经过这些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行业专家预测,2025年左右我国新能源汽车购买成本跟传统燃油汽车的成本大概能够持平,但辛国斌认为,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综合考虑产品的供给能力,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以及市场需求空间等因素,同时也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作了深入的测算分析,所以提出了20%这一引导性的目标。
来源:盖世汽车
对于这一目标,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分析认为,在理想状态下,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要分别达到25%和20%对应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7.97%和31.95%,所以不论20%还是25%的目标,增长潜力要求均较高,但相较之下,20%的目标更加实际。
盖世汽车研究院资深分析师也持相似观点,他认为,当前新能源车市场目前仍为政策驱动市场,2020年到2025年行业将从政策驱动发展向市场驱动为主体转移,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行业的共同努力;此外,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时已经面临一定的阻碍,如涉及充电基础设施完善性、产业链成熟度等方面。所以降低目标能缓解这些瓶颈带来的压力,产业和市场各方面也能协同并进发展。
在上述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辛国斌坦言,在《规划》公开征求意见过程中是有两种声音的。第一种声音更加积极一点,提出了25%的目标,这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绿色发展的要求。“我们希望确定一个目标,大家努努力、蹦一下就能够得到,这样对推动产业发展是有利的。但是现在从整个全行业征求意见过程来看,很多方面认为这个目标定到25%太高了。”辛国斌说,综合考虑,最终把目标定在了20%,但是按现在的产业发展状态来看,也是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
实现目标需要从供给和需求双向发力
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20%的目标既已定下,那么在未来5年的时间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成为业内思考的话题。
从目前来看,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规模上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是产业发展到现阶段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模式有待创新完善、产业生态尚不健全等问题。
辛国斌在上述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要推动实现20%这个目标,需要向欧洲国家学习,也需要双向发力,从供给和需求两侧推进。其中在供给侧方面,需要围绕降低成本、提高安全等关键因素持续加强技术攻关,开发先进适用放心的产品,加快形成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在需求侧也需要强化政策引导,出台一些鼓励新能源汽车使用环节的优惠政策,优化分类交通管理措施,鼓励换电等商业模式创新,同时包括加快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引领,加大新能源汽车下乡的推广力度等等,来不断提升用户的体验。
对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在此次发布的《规划》中也提出了发展的具体方向,如《规划》的第三章提出,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基础关键技术、先进基础工艺、基础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研发能力;加强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系统短板技术攻关等。在需求侧,《规划》对新能源汽车使用环节的痛点重点关注,如第六章中提出,要大力推动充换电网络建设,提高充电便利性和产品可靠性;鼓励商业模式创新,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工作,引导多方联合开展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支持居民区多车一桩、临近车位共享等合作模式发展。
从《规划》内容与2025年目标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未来5年或迎来巨大变化。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秉刚此前曾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在政府政策激励为导向的培育期逐步走出来了,接下来要进入快速发展期,而快速发展对产业链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要做好部署。
来源:盖世汽车研究院
盖世汽车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认为,未来五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潜力将会被很大程度地激发出来,这是整个产业和市场针对未来电动化大趋势所做的全方面发展培育换来的。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生产国和制造国,单一的国内市场需求仍有限,未来新能源汽车出口或将成为国内新能源车企尝试的方向,届时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将会实现内外双循环的发展模式。该资深分析师预测,到2025年,我国电动化乘用车整体渗透率将达到38%,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比将达到20%。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大众汽车提高新能源车销量预期:2025年销售150万辆电动车
来源:任泽平公众平台发言截图2025年,于汽车产业而言是个特殊的节点。
从乘用车排放法规到新能源汽车20%渗透目标,抑或部分自动驾驶及有条件自动驾驶新车渗透率过半等汽车产业发展阶段目标均需在这一年实现。
而若将时间拉回2020年,在经过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车市下行再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等一系列磨难之后,所有观点都已宣告“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期已经结束”,且紧随其后是长达三年的抗疫期,或许谁也不会预想到,曾被视为高不可攀的“20%渗透率”中期目标会提前实现,宣告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阶段性胜利。
转眼间,2023年行将过半,恰处“2025年中期发展目标”中间节点,“新能源汽车市场将继续快速发展,但是未来几年内增速和渗透率增幅都将同步下降。”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 徐长明先生于日前开幕的第三届车用动力系统国际高峰论坛抛出如是观点。
那么,接下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如何变迁,我国汽车产业链上下游该如何应对值得深思。
新能源车市告别野蛮式增长
有别于过去两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翻倍式增速,尽管终于迈过三年大疫,迎来全面解禁,2023年的车市并未迎来开门红。
或因整体经济仍在缓慢复苏,抑或去年促销政策、补贴政策退坡提前透支消费需求,以及终端市场飞速发展背后基础设施、产业链跟不上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就盖世汽车研究院终端销售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国新能源乘用车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0.7%,渗透率由去年12月的28.58%攀升至29.87%。
要知道的是,去年自一月以来,全国疫情多点暴发,个别地区的生产静止,消费暂停,导致各厂家的销量明显大面积回落。基于此,哪怕是4月新能源乘用车增幅扩至86.74%,仍并未摆脱增幅放缓的现实。
在这一背景下,“卷”成了中国汽车产业上下主旋律。从最初的卷续航,到如今卷智能配置、卷快充速度,再到近期,由特斯拉开启的新能源降价狂潮,比亚迪以冠军版杀入10万元紧凑级车市,油电同价时代正在加快到来,给无数同级别燃油车敲响警钟。
得益于此,“据相关数据报道,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购买的意愿已经连续六年上升,今年达到了33%,与去年相比提升了6%。”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安聪慧如是说。
由此,在盖世汽车研究院的预测中,今年新能源乘用车市或呈低开高走态势,全年渗透率仍有望逼近40%,但未来几年内增速和渗透率增幅放缓不可避免,至2025年,或实现“新能源汽车50%市场份额”的中长期规划目标。
下个五年,冲击70%新能源渗透率目标
回望2020年,仍记得彼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大呼:“(至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20%)这是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
却不承想,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用2年实现了从5%到20%的跃升,此前设想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一步步提前。
在此背景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先生表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启动研制工作。
与此同时,“工信部正组织相关行业机构,围绕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路线图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旨在探索并明确碳中和目标下,我国汽车电动化发展进程究竟应以怎样的节奏,技术路线如何替代、转型。”中汽数据有限公司产品与技术战略部乘用车研究室主任 陈川透露道。
在他的分析中,基于我国3060双碳目标,“想要实现在2060年道路保有车辆的净零排放,就必须在2045年实现全面新车销售的100%新能源化,倒推到2035年便需要达到70%左右,那么2030年至少实现50%的新能源新车渗透率。”
但要知道的是,近年来,伴随全球对气候问题的愈发重视,各国相继给出了“禁燃”时间表,《欧盟轻型车CO2排放法规》提出2035年轻型车100%碳减排目标;美国加州出台的《零排放汽车法规》(ZEV法规),提出到2035年轻型车领域实现100%新能源。全球各主要汽车生产国均加快电动化转型的步伐,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积累的先发优势势必将形成一定冲击。
基于此,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认为,至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达到65%。而陈川则更为乐观,“到2030年,我国整个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能达到70%左右。”
接下来,全面进入新能源时代
2019年5月,一份由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和政策研究项目在北京发布的《中国传统燃油车退出时间表研究》报告,对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进行了分析预测,提出中国有望于2050年以前实现传统燃油车的全面退出,一时间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赞同、质疑、反驳声不绝于耳。
尽管这一“禁燃”时间表从未被官方认领,但若与欧美同步,就要求我国汽车至少需要在2035年实现全面新能源化。甚至在经济学家任泽平先生看来,这一时间表还需进一步缩短至五年内。
不过,网友们并不买账,关于“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话题再次登上头条。究其原因,是消费者对于以纯电动汽车(以下简称为BEV)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仍有诸多不满,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续航、补能、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尚未解决。
一边是不断逼近的“禁燃”时间,一边却又是产业发展不得不面临的诸多瓶颈,究竟以何种技术路线应对未来,并在日渐放缓的车市增速中挖掘新的增长机会是接下来每个车企需解答的课题。
陈川分析认为,相较于日渐饱和的A00级以及25万至35万元BEV市场,8万至15万元的A0级BEV或在未来3—4年冲击100万辆市场规模,而占据我国主流市场的A级车恐在2025年实现有效突破,并在2035年之后加速打开。
“我们认为插电式混合动力(以下简称为PHEV)在10万到30万左右的市场是极具有竞争力空间。”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发动机仿真技术科科长 陆国祥先生如是说。
他进一步分析指出,基于现有客户调研来看,城市用户的用车场景七成为纯电、三成混动工况。放眼全国,《中国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一书指出,现阶段我国超81%新能源汽车用户日均里程小于60公里,96%用户日均里程小于100公里。
换言之,超100km纯电续航的PHEV以及增程式混合动力(以下简称为REEV),基本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用户日常通勤用电,长途出行用油的多样性用车需求。
从盖世汽车研究院终端销量数据中亦能窥见一二。今年1-4月,我国BEV汽车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8.08%,渗透率由去年12月的20.96%微缩至20.67%;PHEV渗透率却由去年12月6.09%扩至7.52%,REEV销量更较去年同期暴增142.13%,渗透率首次突破2%。
面向未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首席专家李金成先生直言,“我们认为2045年之后国内汽车市场BEV与PHEV将各占一半。”
从眼下来看,迎合我国3060双碳目标以及越发严苛的“双积分”等政策,传统燃油车亦加速向混动转型。近年来,比亚迪DM-i/DM-p、吉利雷神动力、长城柠檬混动DHT、长安iDD混动系统、东风马赫动力、广汽钜浪混动等各大本土车企相继发布其混动品牌/平台,并自去年开始快速铺量。
短期内,油电混合动力亦被视为汽车节能减排下车市发展的又一增量空间。只不过,其终点究竟会是2030年还是2040年,“最终取决于成本。”李金成如是认为。
而无论何种路线,都在昭示一个信息,全面新能源汽车时代已进入倒计时。
对话陈清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有可能提前实现
根据大众汽车的最新计划,预计到2023年底,电动车销量将达到其最初的战略目标:100万辆。这比之前的预期提前了两年。现在,大众汽车计划到2025年生产150万辆电动汽车。自e-up?问世以来,大众汽车品牌逐步推出电动汽车。?12月中旬交付了第?250,000?辆电动汽车。该品牌的电动车型范围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不断扩大:2014年推出e-Golf和Golf?GTE,2015年推出Passat?GTE和Passat?Variant?GTE。
在中国,自2018年以来,帕萨特和途观分别推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今年宝来和朗逸的电池电动版车型上市。而前不久新迈腾家族中新增了GTE版车型。
销量最高的电动车是e-Golf,交付了104,000辆,随后是Golf?GTE(51,000),Passat?Variant?GTE(42,000辆)和e-up!(21,000辆)。其中约一半的客户选择了电动汽车,而另一半则选择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
截至目前,大众汽车品牌在2019年已经交付了超过70,000辆电动汽车,2018年的交付量为50,000辆。其中新能源车型的主要市场是中国,挪威,德国,美国和英国。
2020年将是大众汽车转型的关键一年。随着ID.3和ID家族其他车型的投放,我们的电击行动也将在道路上可见。我们在2025年制定的150万辆电动汽车的计划表明,人们想要气候友好型的个人出行方式,而我们正在为成千上万的人们提供负担得起的交通工具。
—Thomas?Ulbrich,大众汽车品牌管理委员会成员,负责电动出行
ID.3是基于大众汽车的模块化电动车平台(MEB)生产的电动汽车,可以提供330至550公里(WLTP工况)的续驶里程。其起售价不到30,000欧元。大众汽车还首次提供ID.3的预订服务。迄今为止,已有37,000多名客户预订了ID.3并支付了订金。
大众汽车于11月在Zwickau工厂开始生产ID.3,对此该工厂已经为生产该车完成了转换。从2021年起,每年将有多达330,000辆电动汽车下线,这使Zwickau成为欧洲最大、效率最高的EV工厂。
在中国和美国,ID.家族将预先在海外市场投产,目前已经在中国安亭工厂开始装配调试工作。
在电击行动方面,大众汽车还开拓了许多新业务。新成立的子公司Elli使大众汽车在充电基础设施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目前,Elli已经拥有10,000多个客户。此外,大众汽车还将与其经销商一起建设自己的充电站。到2025年,整个欧洲的经销商和工厂将建立36,000个充电站。
大众汽车还将开放MEB平台,福特将成为最早使用MEB的汽车制造商之一。从2023年起,该公司将在欧洲提供MEB平台打造的车辆,并计划在六年内实现销售超过600,000辆汽车的目标。
大众汽车还将大力投入电池的开发,测试和生产环节。2020年起,大众汽车将与瑞典电池制造商Northvolt在萨尔茨吉特(Salzgitter)建立一个容量为16吉瓦时的电池工厂。该工厂计划于2023年底/?2024年初开始生产。
明年,大众汽车将继续并加强其点击行动。ID.3将于2020年夏季上市。ID.家族的其他车型也将陆续加入进来。第一款纯电动SUV车型——ID.?CROZZ将在年内完成全球首发,兹维考电动车工厂将在2020年开始生产该车。大众汽车的全球第二大工厂——安亭工厂也将开始生产基于MEB平台打造的电动汽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到2025年预计达77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为何是趋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近日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随着汽车革命向纵深发展,汽车的属性已经由一个典型的机械产品,转化为机械产品基础上的电力电子产品、互联网产品、电子信息高科技产品。陈清泰认为,新能源汽车预期目标要变成现实,需要政府未雨绸缪,做好顶层设计,从一开始就把汽车、能源、通信、交通、城市作为一个整体,以新的理念,把它放在高科技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实现技术协同、规划协同、政策协同、法规协同,有序推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
新京报:要实现2025年新能源汽车总销量占比两成的目标是否困难?如何实现?
陈清泰:政府从宏观管理、政策调控和引导预期的角度出发,设立一个指导性目标是必要的。关键是看新能源汽车的性价比和使用环境何时达到、甚至超过燃油车。很多专家预计这个时间节点在2025年,从现在的发展情况看可能会提前。
新京报:随着新能源汽车占比上升,并不断释放造福社会的效果,前景可期。需要创造哪些配套条件?
陈清泰:有关方面预计2030年我国电动汽车产销将达到1500万辆、保有量达到8000万辆,新车不同级别自动驾驶将达到70%。这个预测要变成现实,涉及能源结构的调整,智能电网的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升级,新一代移动通信的支持,产业链的调整改造,标准法规的建立和调整,以及就业岗位转移等,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每一个方面都是周期较长、牵动全社会的巨大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未雨绸缪,做好顶层设计,从一开始就把汽车、能源、通信、交通、城市作为一个整体,以新的理念,把它放在高科技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实现技术协同、规划协同、政策协同、法规协同,有序推进。其中打破壁垒、开放市场如果把握得好,我们完全可以成为一个赢家。
新京报:本次规划鼓励充换电服务,这会是一种过渡模式还是终极模式?
陈清泰:未来可能是两种模式并存,不同的使用场景有不同的选择。
2011年国家启动电动车产业化时,就规划了换电模式,但由于种种原因被搁置下来。经历近10年的实践,今年国家在“新基建”和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中再次提出换电模式,给产业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很值得认真研究。
目前来看,换电模式有很多优势:一是换电模式可实行车电分离,使电动车购车成本低于同级别的燃油车;二是换电时间只需3-5分钟,与燃油车加油相当,解决了充电时间长问题;三是电池租赁费加上电费后,电动车能源成本仍只相当于燃油车的1/3至1/4;四是电动汽车的二手车与电池无关,将改变二手车定价模式;五是电池由专业公司拥有、管理、维护、梯次利用和报废后资源再利用,有利于电池的充分利用和全寿命周期的安全与环保。
此外,换电模式还具有基本不需要快充,有利于电池寿命和充电安全;充电时间有较大灵活性;换电站与停车场无关,有利于在城市布局;可通过制定系列化标准,基本不影响同级别不同品牌汽车的个性化等优势。
总体看,换电模式有可能消除电动汽车的诸多弱点,发挥电动汽车的优势,加快电动车性价比超越燃油车的过程,但这有待市场的考验。
选择充电还是换电是企业产品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换电模式已经有了一次大起大落。企业如选择换电模式,应做好市场调查,审慎做出决策。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林子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025年北京新能源汽车累计达200万
因为新能源汽车本身就属于一种技术创新,同时也会更加有利于环保,所以新能源汽车将会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在我们谈论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很多人似乎不相信新能源汽车会成为以后的主流用车,甚至有些人会认为传统的燃油汽车不可能被取代。事实上,随着我们的科学技术的不断的发展,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各种新能源方式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主流,各大企业也会积极研发新能源汽车和各项产品。
这个数据是怎么回事?
这是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行业预测,在2025年的时候,我们全球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将会达到7,700万辆。这是一个非常夸张的概念,因为这基本上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在用最快的速度来全面取代传统的燃油汽车。在此过程当中,各个新能源汽车品牌也会不断研发相应的技术细节,新能源汽车的实际体验感会越来越强,同时也会成为今后的主流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本身就意味着技术创新。
在我们开车的时候,因为我们的传统燃油汽车本身消耗化石能源,这个方式的成本非常高,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的问题。如果想要有效保护环境的话,我们就必须要用新能源汽车来全面取代燃油汽车,这种关于出行的技术创新一定会成为主流。
新能源汽车也代表着汽车行业的未来。
每个行业都会有相应的更新迭代,对于汽车行业来说,燃油汽车已经经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燃油汽车基本上已经走到了行业的尽头,如果想要继续发展去这个行业的话,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几乎会成为今后最重要的两个赛道,所有人的目光里都会放在这种清洁出行方式上。
2025年北京新能源汽车累计达200万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十年来,北京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治理空气污染。
2015年,北京全域禁行黄标车,成为全国第一个解决黄标车排放污染问题的城市;2017年,国Ⅰ国Ⅱ汽油车五环内工作日限行;2019年,国Ⅲ柴油货车全域禁行……在市生态环境局机动车排放管理处工作了10多年的连爱萍,一路见证着北京机动车污染防治的历程,从1999年实施国Ⅰ标准到北京市目前执行的六B阶段油品地方标准,北京市油品标准已同欧洲标准、美国加州标准等基本处于同一阶水平。”
排放标准每提升一个档位,单车排放量就会降低30%到50%;每淘汰一辆老旧车,年均减少约83千克污染物排放。
为了加速老旧车淘汰,2020年,《北京市进一步促进高排放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方案(2020-2021年)》印发,对报废或转出在北京市登记注册的“国三”车给予相应补贴。2009年起至今,北京持续实施了多轮政府补贴,累计淘汰了约306万辆老旧机动车,发放补贴115亿余元。正因如此,虽然北京机动车的保有量以年平均10%的速度增长,但尾气污染程度却逐年递减。
除了严控机动车尾气排放外,北京市也在不断鼓励、推广新能源电动车,越来越多的市民通过政府补贴政策将现有的汽油车置换成新能源车。通过新能源车路权优先、公交车率先换新能源等政策,同步加快加气站、充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北京已累计推广新能源车60余万辆。
好了,今天关于“2025电动汽车”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2025电动汽车”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